甘肃日报重磅报道:再访祁连山
甘肃日报调研组
“祁连”系匈奴语,匈奴称天为“祁连”,祁连山也是“天山”之意。
这条山脉号称“天”,实不为过。东西八百余公里长,南北二三百公里宽。在祖国西北大地一矗,挡住了西面的库姆塔格沙漠,拦住了北面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她是中国第一、二地理阶梯分界线,也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此区分半干旱区与干旱区。
从她的胸前流出的石羊河,孕育了武威绿洲;黑河,孕育了张掖、酒泉绿洲;疏勒河,孕育了敦煌绿洲。
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如一根扁担,连接着中国历史上的西域、中原和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四大区域。祁连山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然而,有段时间,祁连山的“天”并非这么晴朗。因为祁连山多矿,于是挖金的、挖煤的,一拥而上,挖得乌烟瘴气。就连孕育绿洲的雪水,也被“野蛮”地拦住用于发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并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就包括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
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反馈后,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紧盯突出问题,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力推动祁连山生态问题整改和修复治理。
“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祁连山由曾经的‘千疮百孔’到现在的‘满山苍绿’,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在今年9月15日中宣部举办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如是说。
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每一分绿色都来之不易。甘肃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在陇原大地上蔚然成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得到生动诠释,彰显了陇原儿女的生态自觉和生态担当。
如今,新成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作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片区3.4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8.5%。
金秋九月,甘肃日报记者再度深入祁连山腹地。从“河西门户”乌鞘岭,到骏马奔腾的山丹马场;从崇山峻岭深处的保护站,到如梦如幻的丹霞地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甘肃干部群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中,一个个“绿色梦想”正幻化为现实,满目苍翠的大美祁连山一步步回归到了世人面前。
不负重托
祁连山脉自东向西逶迤而来,在河西走廊中段、冷龙岭北麓,有一座自汉代延续至今的皇家军马场——山丹马场。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丹马场时指出,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来到这里实地看一看,才能感受到祁连山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祁连山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国家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要继续向前推进。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从公元前121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开设山丹马场,为汉帝国牧养战马,距今已有2100多年。
时序更替,曾经的金鼓连天、万马嘶鸣的战斗场景如今早已远去,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正被深深镌刻在草原上。
秋分时节,我们从山丹县城出发一路南下来到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丹马场一场。
秋雨过后,金色的阳光穿透云朵,洒在辽阔的大马营草原上。几名牧马人正骑马舞鞭,在他们娴熟的指挥下,马群四蹄翻腾、长鬃飞扬,从我们身边疾驰而过,“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跃然眼前。
待到马匹散去,几位佩戴头盔、脚蹬马靴的牧马人英姿飒爽出现在我们面前。
谈起草原上的马,一位年轻的高个子牧马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爱,“从小在草原上长大,我太喜欢马了。”
年轻的牧马人名叫院浩,今年28岁。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山丹马场工作,和骏马“丹丹”结缘。“和马儿相处,要多鼓励、少鞭打,打理马匹是项细致、繁琐的工作,喂食、洗澡和刷毛,都要用心。现在,‘丹丹’在马术比赛中表现得非常勇敢,我们之间配合也越来越默契。”院浩说。
院浩是一名“马三代”,祖父、父亲都是山丹马场职工。父亲院天军更是有幸作为牧马人代表,在2019年8月20日那个特殊的日子,与前来山丹马场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进行过简短交流。
“总书记视察我们马场三年多来,这里生态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更大的变化在我们的心里:大家对马场的产业发展更有信心了。这也是我支持儿子回马场工作的原因,是总书记给了我们强大的精神鼓舞。”院天军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今的山丹马场,天蓝草绿,骏马奔腾,牛羊肥壮。
山丹马场地处祁连山国家公园中心地带,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马场生态环境的变化折射着整个祁连山生态状况的变化。
“这几年,马场的生态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牧马人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天越来越蓝,草越来越绿,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牧马人刘国年,在山丹马场从事放牧工作22年,对山丹马场生态环境的变化深有感触。
“总书记视察山丹马场时叮嘱我们,要保护好宝贵的草场资源,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这三年多来,我们须臾不敢忘记。我们努力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在保护好祁连山生态的前提下,将山丹马场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农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国家优质马种质资源培育养护基地、‘牧马人’精神文旅协同发展传承基地和中农发集团特色农牧产业品牌形象载体。”中农发山丹马场董事长张日明说。
在山丹马场二场,上百头驴正在悠闲觅食。
“驴的采食量相比牛羊少很多,为了最大限度保护草原,我们大幅减少了牛羊养殖数量,适度增加驴的数量。”山丹马场二场副总经理曹建红告诉记者,山丹马场不仅调整了养殖结构,还采取了“6个月草场放牧、6个月圈舍养殖”的模式,减轻草场压力,保护草场。
行驶在山丹马场的内部道路上,燕麦草麦浪滚滚,随风飘浮。
“以前,山丹马场主要种植油菜、青稞和大麦,这些作物抗灾害能力差一些,有时碰到恶劣天气甚至会绝收。燕麦草抗风险能力强,马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很适宜燕麦草的生长,种植的燕麦草品质很高。”山丹马场党委办公室主任任培文说。
秋日里,山丹马场广袤无垠的草原披着金色的盛装。在这里,西大河被茂密的河柳簇拥着,注入宛如蓝宝石般的鸾鸟湖。湖面上成群的野鸭等鸟儿惬意地栖息、觅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山丹马场得到生动实践。
细雨微寒,山丹马场南端的平羌口峡谷色彩斑斓。两侧高大的山体灌木丛生、巨石林立,山崖下湍急的泉水冲出峡谷,隐匿在远处茂密的河柳林中。山沟里茂密的沙棘枝头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金黄色果实,脚下的草丛,茂密得让人趟不开脚步。
“咱们正前方是平羌口,右边是狼牙沟,左边是脑儿墩沟,再后面是娃娃山。”脸庞黝黑、体格壮实的平羌口资源管护站站长李俊德已经在这儿工作了10个年头。
“以前山上牧民很多,牛羊马匹满山遍野跑着吃草,草场压力很大。”谈起这10年来祁连山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李俊德有着切身的感受,“祁连山生态修复治理后,这一带实行全面禁牧,以前山上清晰可见的放牧小路如今都被灌木丛和草覆盖了。”
走进平羌口资源管护站,墙上工作制度栏的下面摆放着一台监控电脑,上面有九个监控区域,清晰显示着各个卡口、道闸等现场的实时画面。
在平羌口资管站,5名职工负责25万亩保护区资源管护工作,开展森林草原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封山育林、制止毁林开荒等,任务很重。“2017年以来,保护区管理局在山上主要路口、沟口等一些重点区域安装网络监控探头,对进入林区的人员和车辆信息掌握得一清二楚。”李俊德说。
祁连山国家公园成立之后,核心区域全面禁牧,山上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祁连山也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静谧时期。
每天,李俊德和队员都会巡山。他们出于安全考虑,每次上山都是两人一组,上午九时进山,下午五时赶回来,中午就在山上吃个饼子或面包。
“有一次巡山时碰到了雪豹,可它生性机警,和我们对视了一下就跑了,没来得及拍照。以前像几十只一群的岩羊很少见,现在经常能看到山上几百只、上千只的岩羊群。”李俊德说。
李俊德和队员巡护时,用手机记录森林生长情况和病虫害防治状况。当碰到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他们就待在资管站值守,等天晴了上山查看是否有滑坡和树木倒伏。就这样,风风雨雨,一路坚守。
“现在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好了,灌木和草丛长得很高也很茂密。”山丹马场保护站副站长祁福年告诉记者:“山丹马场保护站管护范围总面积212万亩,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是森林防火期,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保护区巡护和卡口值守,杜绝违规野外用火,及时劝返打算进入保护区的群众。”
“2019年8月20日,总书记亲自视察马场,给了保护站全体工作人员巨大的鼓舞,大家都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山丹马场保护站党支部书记赵卫东说,“我想给总书记汇报,这几年来,马场的生态状况又有改善了,比起以前,马场保护站乔木林面积增长了448公顷,活立木总蓄积由23.01万立方米增长到现在的3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37.3%增长到现在的46.56%。”
尽染绿色
远方,雄伟的马牙雪山直插云霄。
曾经的炭山岭,因为周边富含煤、铅、锌等矿产资源,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挖矿小镇:全镇不足5公里长的道路沿线,55家大小煤场星罗棋布,各地号牌的运煤卡车络绎不绝,小镇烟尘漫天、污水横流。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家门口、窗台上落满煤灰, 居民不敢在室外晾衣服。拉煤的大车压坏了道路,到处坑洼不平,只要有车辆经过,黑煤粉四处飞扬,路边的人家扫扫落下的煤,一年都够用了。这是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共同的记忆。
“前些年,这里山是黑的,水是黑的,路是黑的,树叶是黑的,就连天上飞的麻雀都黑黢黢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古城自然保护站炭山岭资源管护站站长费占德说,“以前生活在炭山岭的人,从来不穿浅色衣服。”
如今的炭山岭,山间密林苍翠,松柏挺拔,山峦披着青衣,繁花点点。路边栽种的一片片云杉林约有近一人高,从谷底延伸到山腰,整齐排列,葱葱茏茏,看不出煤矿的旧迹。
沿着碎石坡一路上山,路边竖起的一块提示牌,无声地诉说着,这里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昔日车水马龙的千马龙煤矿。
千马龙煤矿始建于1986年,矿区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曾经是天祝县的重点纳税企业。今年59岁的张国良曾是千马龙煤矿的一名工人。1997年起,他就在千马龙煤矿从事井下运输工作,干了整整20年,直到2017年。
2017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进行通报。随后,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千马龙煤矿被关停。
2017年8月,天祝藏族自治县对千马龙煤矿上部矿区进行拆除,完成恢复治理面积约10.82公顷。
2018年5月15日完成井口封密,对风机、轨道、风机房、监控室、看护房等设施进行了拆除。
2018年5月24日,千马龙煤矿地面完成覆土复绿工作,厂区房屋、围墙和剩余设备全面拆除,垃圾清理出厂,厂区覆土9.8万立方米。4.2万棵松树和1200公斤草籽落了地,让462亩土地恢复了原本的样子。
“当时要拆除对煤矿经营设施时,一度遭到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的反对,职工们锁住大门不让进,堵着房屋不让拆……”天祝县炭山岭自然资源所所长王建全回忆说。
“后来通过对企业负责人和职工进行思想动员,对工人们进行就业安置,大家的态度转变了过来。按照‘政府委托、企业出资’的方式,由省煤田地质局依照恢复治理方案,采取‘边拆除,边清运、边覆土’的措施,开始对矿区整治。”
从煤矿关闭拆除到生态恢复治理,王建全亲历了千马龙煤矿原址生态环境由差变好的全过程。“原来矿区是典型的‘脏乱差’,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现在,这里已完全被新栽植的苗木覆盖,空气清新,绿草如茵。”
煤场关了,张国良也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转行做起了生态护林员,从生态破坏者变成了生态保护者。
“现在河水清亮亮的,家乡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貌,走在大山里,听着虫鸣鸟叫,心里美滋滋的!”在大山里巡护、养护树木,对放牧群众进行劝离……张国良闲不住,经常在山上一转就是一整天。
祁连山素有“万宝山”之称,除了煤炭资源外,还蕴藏着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矿藏,有金矿、石棉矿、黄铁矿、铬铁矿及铜、铅、锌等多种矿产。
秋日的天祝县哈溪镇双龙沟,满山遍野展现着苍绿和金黄,松树挨挨挤挤,苍翠挺拔,金灿灿、圆溜溜的沙棘果挂满枝头,雉鸡在山林间散步,旱獭在草地上晒太阳。
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淘金热”,曾让这里伤痕累累,满目疮痍。
天祝县自然资源局矿管股工作人员俞富海回忆,当年双龙沟涌入上万人的“淘金大军”,“把河床翻了个底朝天,植被被铲除,大型机械反复挖掘,致使双龙沟河流改道,流水变浊,挖出的沙坑、水坑,有的直径接近10米”。
“当年,哈溪镇上,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挖过金子。大家挖金子的时候,灌木丛被铲完了,一下雨,人人都担心发生泥石流,心里捏着一把汗。”哈溪镇西滩村68岁的张志虎说。
“现在,我们哈溪镇家家户户都种树,沙棘、柏树、云杉,都种过!这里雨水好,栽了树就能成活,小树苗一天天长大了,这里的植被也一天天恢复了,我们住着放心多了!”
“以前大家破坏环境,现在大家保护环境。”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哈溪自然保护站副站长王茂说:“过去巡山,主要是防止盗伐林木,现在的重点则是预防火灾,还有科研监测,观察林木的生长情况等。祁连山生态环境逐年变好,林区的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红外照相机经常能拍到棕熊、马鹿、马麝、蓝马鸡、岩羊等,我们的工作越来越有意思,也越来越有意义了。”
双龙河水静静流淌,长达14公里的河道两侧,绿油油的沙棘林密密麻麻,高度已达1米以上,这里的生态已基本恢复到遭破坏前的样子。
“双龙河最终汇入石羊河,是石羊河水系的重要源头。若双龙河没保护好,就会影响石羊河。若石羊河受影响,就会导致民勤绿洲以及阿拉善右旗一带产生沙尘暴,沙尘暴能一直扑到北京。如今,双龙沟的修复治理,建起了一道生态屏障,同时也遏制了这一区域水土流失。”王茂说。
千马龙煤矿、哈溪镇金矿的蜕变,是地方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抓祁连山生态整治的缩影。
“几年来,从退出到恢复治理,从凌乱的厂房到种植的树木成林。草已绿,树已高,祁连山生态正在持续向好,焕发出新的活力。”武威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万鹏说。
牧归。张掖市委宣传部供图
天祝县安远镇,位于乌鞘岭北麓,沿着山路前往马家台村,一路前行,放眼望去,山坡就是一块调色板。道路北侧,山脚下,草场绿茵、牛羊遍野,宛如珍珠洒满大地;道路南侧,是成片苍翠的云杉,一簇一簇碧绿的柏树,还有香柴、鞭麻等灌木丛生。
曾经,因为当地群众砍伐灌木,用来烧火,再加上牲畜散养,随意啃食植被,这里生态破坏严重,土地裸露……
近年来,随着祁连山生态移民搬迁,实施天祝县400公里风情线造林绿化及草原修复提升改造和围栏工程等,生态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和四五年前相比,这里变化太大了!”天祝县林草局副局长宋红安说。
今年以来,天祝县林草局突出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两大主体责任,高位推进国土绿化工作,着力营造400公里风情线,持续巩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治理成果。
“我们按照宜林、宜草、宜花、适地适树适草、乔灌草结合原则,形成点线面统筹兼顾、高矮有效搭配的高原风情线。”宋红安说。
“你看,路北有农田,山坡上还有牦牛,路南就只有幽静的草场和树林,增加了围栏后,减少人为活动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恢复特别快,山顶上有200多只的岩羊群活动……”宋红安说。
沿着天祝县400公里风情线一路前行,道路两旁新栽的苗木与各色的围栏交相辉映,宛若镶嵌在天祝大地上的翡翠项链。
向北望去,距离公路不远处便是黑河滩村,土地上种着青稞、燕麦、油菜以及高原夏菜。
一片石块围起的土地仍可见旧痕,那曾是村民围起的牛圈。
“村里曾有115户人家,经过生态移民搬迁,大部分村民搬到了松山镇生活。目前,村里共34户人家,村民搬迁后,载畜量下降,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水源涵养能力提升了。”天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占君曾任安远镇副镇长,说起黑河滩村,他打开了话匣子。
“故土难离,再加上村民们觉得土地少,起初都不愿意搬迁。县里多次带着村民前往松山镇,让他们实地考察搬迁后的住处……如今,搬迁的村民,不仅居住条件改善了,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搬迁的村民学着种藜麦、菌类等,收入有所增加,之前村上的土地流转种植高原夏菜,又是一笔收入。养殖也由散养变为圈养。精细化养殖后,牦牛出栏的时间可控,日子比以前过得更好了。
天祝,仅是祁连山青山一角。
从天祝向西,进入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南是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的资源主体,保护区59.4%的面积在肃南县境内。
在肃南县马蹄乡凯博煤矿,记者看到,整治时回填的矿洞已与周围地貌浑然一体,堆渣场早已是树木葱茏;在祁丰乡大火烧石灰石矿,山体开挖破损面已得到自然恢复,整治区种植的披碱草长势良好;在海拔3800米的野马大泉铁矿,通过无人机航拍看到,整治恢复区与周边地形地貌几无区别……
在肃南县宝瓶河、龙首二级、小孤山等水电站,可以看到周边绿化很好,在溢洪道闸门底部设置了非人为控制的生态流量与下泄设施,生态基流正常足额下泄。大坝区、生活区、厂房区分别建有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定期对出水水质进行监测……
在七一冰川旅游接待站,记者看到,原有旅游设施设备已全部拆除,整治区域种植的披碱草非常茂盛;在海潮坝森林公园,海潮坝资源管护站设置了阻车路障,安装了24 小时监控摄像头,设立了警示牌,进入海潮坝森林公园的道路已全面封闭,禁止车辆和游客进入林区……
来自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近几年的整改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成效显著。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44宗探采矿项目已全部关停退出,通过平整覆土、种草造林、围栏封育、加固护坡等措施,矿山环境全面治理恢复;
——42座水电站持续开展分类处置及周边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实现了远程视频监控全覆盖,保障了河道生态基流足额下泄;
——25个旅游项目进行全面整改,并实施了生态环境修复,对于保留运行的已完成手续补办工作。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编写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及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报告》指出,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持续向好,草地面积明显增加,植被生长状况总体改善,保护区地表水考核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优良,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张掖市委书记卢小亨表示,张掖市将全力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筑牢绿色屏障,提升绿色质量,厚植绿色优势,纵深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梦想。
智慧祁连
“请各点报告一下巡护情况。”2022年9月17日上午10时20分,位于古城自然保护站办公楼1楼的智慧监控中心,保护站防火办主任张怀忠一边注视着监控大屏,一边通过对讲系统呼叫各站点的巡护人员。
鼠标轻轻点击,画面中的13个摄像头随意转动,距离十公里外的森林和道路清晰可见。
古城自然保护站地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端,位于天祝县西南部,是祁连山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保护站。全站管护总面积128.8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71.92万亩,下设10个资源管护站和1个防火检查站。
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以来,保护站重点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如今6座地面监控系统和7座野外防火监测塔不仅覆盖了林区30%的重点地段,保护区内外重点路口、关卡的实时情况也一目了然。
古城保护站管护范围内有炭山岭镇、赛什斯镇、天堂镇和东坪乡,共37个行政村8100多户群众。
“从人防到技防,智慧化管护不仅解决了基层巡护人力不足的难题,还提高了管护效率。”张怀忠介绍,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应用,群防群治的森林防火体系逐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城保护站未发生过森林火灾。”古城保护站站长孙国平坦言,面对如此众多的林缘区群众和复杂的防火形势,保持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
防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生态修复治理更是丝毫不能松劲。
“生态持续向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马麝、金雕频频现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斑叶草、冬虫夏草等分布区域不断扩大。”孙国平说,近几年,保护站相继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国家林业生态重点建设工程,通过封造并重、培育保护并举的综合治理,有效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
午后时分,山里的阳光开始晃眼。位于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西南侧的金沙峡流水潺潺,丛林密布的山谷间不时传来鸟鸣声。
14时许,三辆摩托车从炭赛公路的远处驶来,护林员身着橘红色防火巡护服,开始了下午的巡山工作。
到达巡护地点,护林员张贵喜将摩托车停在路边,打开手持PDA巡护终端一边检查信号,一边和队友走进森林深处。
这是张贵喜担任金沙资源管护站站长的第7个年头。2500多个日日夜夜,他和旧摩托车已经不知在这条路上跑了多少个往返。8.8万亩林地的防护,划片分配到金沙管护站的5位巡护员身上,便成为巡护员日复一日的奔波和一本本厚厚的巡山日志。
“下午2时35分,远望林区状况如常。”进山没多久,张贵喜就一笔一划地在巡山日志上记录起来。
这条路、这条河、这片林子,没有人比张贵喜更熟悉。年轻的时候,他是当地一家煤矿的销售员,亲眼目睹矿渣铺满山谷,污水流入清涧。
“那时候没考虑那么多,觉得赚钱就行。”时至今日,提起那段往事,张贵喜脸上满是悔意,他直言进入管护站干起护林员,是“自己破坏的自己治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看起来五大三粗的张贵喜,对待护林工作格外细心:徒步巡山写日志,入户宣传防火政策,所有的工作他都要干在人前面。
老人生病的时候,他正在林子里巡护;女儿考学的时候,他还在林子里巡护。
“对家人有点亏欠,但我不后悔。”张贵喜说,这些年钻在林子里,他想明白了一个年轻的时候不明白的道理——挣钱不是生活的全部,保护生态环境才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如今,张贵喜的女儿考上了天津一所高校的美术专业,每当同学们去写生的时候,女儿都会自豪地告诉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祁连山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是最美的画。”
2019年秋日的一个黄昏,在祁连山脉的一处陡峭山崖下面,四只体型矫健、全身布满黑斑的雪豹从碎石和灌丛之间穿行而过,旁边的溪水从高处奔流而下……
“这段视频是我们在山里布设的摄像头拍摄到的珍贵画面,现在我们已经建成野外视频监控系统89套,覆盖范围53.4万公顷,每个监控转台搭载2路视频,一路是可见光,一路是热成像。可见光镜头的可视距离为10公里至15公里,热成像镜头的可探测距离5公里,主要用于热点发现,实现了对森林火灾、野生动物、森林病虫害、人类活动等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信息管理科副科长袁斌说。
雪豹是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其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祁连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猫科动物,对维持祁连山生态系统稳定与健康至关重要。雪豹的频频出现见证着祁连山的自然环境逐步改善和恢复。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重点打造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逐步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在祁连山海拔4000米的祁连圆柏密林下,一群头侧绯红、体态优美的蓝马鸡正在觅食嬉戏,它们时而引颈高歌,时而择木而栖。
“蓝马鸡,通体蓝灰色,尾羽披散下垂如马尾,故而得名蓝马鸡。又因它叫声洪亮,勇猛好斗,被称为毅鸟。”说起蓝马鸡,马堆芳就像在介绍自己的老朋友。
马堆芳是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野生动植物管理科科长,这个西北汉子为祁连山野生动物保护事业默默奉献了30多年。在他眼里,蓝马鸡和圆柏也是一对完美的搭档。
“在祁连山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高耸山坡上生长着一棵棵祁连圆柏,这其实是蓝马鸡等野生动物的功劳。祁连圆柏的果实为蓝马鸡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蓝马鸡采食了祁连圆柏的果实后,又通过粪便排泄把种子播撒到更高的山坡上,让森林得以向上蔓延。”马堆芳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在管护中心的一楼走廊里,马堆芳对墙上每一块展板上的动物都如数家珍。这是白唇鹿,这是豺,这是盘羊,这是祁连马鹿,这是藏原羚……
“在祁连山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新陈代谢。野生生物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现在野生动物种类和种群数量的增加,是祁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一面镜子,我们的职责就是维持这个系统的平衡。”马堆芳说。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之后,总书记又将“草”和“沙”纳入其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为筑牢守好祁连山这道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甘肃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不断强化监管责任,系统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推动河西走廊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7年以来,张掖分局结合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创新巡护监管方式,全力打造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在资源管理、森林草原防火、生态监测、综合业务等方面的应用,初步实现了对全域生态环境常态化、智能化监管的目标。”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局长廖空太说。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禁牧和移民搬迁等生态保护工程的深入实施,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生存压力明显减小,种群呈快速恢复的态势,多年难觅踪迹的珍稀物种频繁现身。
其中,雪豹、白唇鹿、藏野驴、马麝的栖息地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分布范围呈扩张趋势,种群数量稳中有升,马鹿、岩羊、狍等大型食草动物种群数量明显上升,斑尾榛鸡、雉鹑、蓝马鸡、血雉、淡腹雪鸡、暗腹雪鸡等珍禽种群数量恢复较快。
雉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由于数量稀少,以前很少被人发现。2018年,在哈溪和寺大隆保护站首次拍摄到了雉鹑觅食的影像资料。
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成立,祁连山人为活动大幅减少,植被密度随之提高、生物多样性愈加明显,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逐年提高,超过1000只的岩羊种群、超过200只的白唇鹿种群频频被发现。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从雪山冰川到潺潺泉水,从苍翠林海到鸟兽灵动,巍峨连绵的祁连山处处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廖空太说:“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坚决守护好祁连山这道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搬向幸福
当天,天祝县举办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入住仪式,祁连镇116户群众在天冷前搬进了新房。
秋日映照下的祁连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白墙青瓦,花草芬芳,人头攒动,洋溢着乔迁新居的喜悦。
走进祁连村村民王小红的新家,客厅里银灰色的皮沙发,黄蓝相间的窗帘,橙白相间的储物柜……贴在墙上的红色“福”字格外醒目。
一楼卧室的床上,铺着印有大朵牡丹花的床单,温馨又喜庆。顺着楼梯来到二层,两间卧室的床上分别铺着卡通人物图样的床单。
“这是孩子们喜欢的图案,小女儿在附近上幼儿园,一放学就喊着要来新房……”王小红的眼里满是喜悦和期待。
王小红告诉记者,以前她家住的是平房,一家六口比较拥挤,老房子光线不好,常年生炉子,墙皮也熏得黑乎乎的。
几个月前,拿到钥匙后,王小红就着手进行装修,抽水马桶、电热水器……全部置办齐全。“老人和我们一起生活,搬进新房,他们也能住得舒服一些。”
在祁连村下河安置点文化广场边,一栋崭新的二层复式小楼里,村民邓发斌和妻子周雪玲正忙着收拾新房。
“从山顶搬到山下,从山下搬到这里,一辈子搬了两次家,从没像今天这么高兴过。”53岁的邓发斌坐在沙发上,难掩心中的喜悦。
独门独户二层小楼、水泥硬化的小院、75寸的大彩电、独立的厨房卫浴……这里的一切,是邓发斌做梦都想要的家的样子。
全屋里里外外,都是从武威市定制的品牌家具,老邓看了又看,擦了再擦,自豪地问记者:“城里人的日子也不过如此吧?”
从小住在山顶上,晴天满身土,下雨两脚泥,山下的荒滩里乱石林立,邓发斌发誓要离开这里。后来,他跟着家里人搬到了山下,种起了水浇地,虽然温饱问题解决了,但每逢下雨裸露的山体经常发生滑坡,全村人过着“听见打雷就睡不着觉”的日子。
为了离开,邓发斌盖起大棚种菜,四处奔波贩菜,想尽办法做生意赚钱,勒紧裤腰带把三个孩子送去外地上学。再到后来,邓发斌在乡镇干部的帮助下,瞅准机会种了人参果,天南海北推销人参果,见识越来越广,生意越做越好,收入也越来越多。
“这些年,慢慢地发现家乡的生态环境变了。”邓发斌回忆,尤其祁连山生态治理之后,政府大力整治当地生态环境,荒坡上种满了树苗,河道里清理得一干二净,布尔智草原的草绿了,冰沟河里的水清了,祁连村的样子变了。
去年,乡镇干部上门告诉老邓夫妇:河对面要为大家建生态和地质灾害移民安置点,符合条件的村民只需要承担6.6万元,就能住上三室两厅两卫的小洋楼。
那一晚,老邓失眠了,脑子里都是设计图上美丽乡村的样子。
“听政府的准没错!”第二天一大早,邓发斌就去报了名。让他惊讶的是,从看设计图到搬迁入住,只用了10个月时间。
“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种钢架结构的住宅,不仅建起来快,还有更好的防震功能。”邓发斌说,装修的时候,城里的五六家装修公司拿着设计图来家里任自己挑选,家具商开车接自己去武威市里选购家具,“感觉自己的腰杆都挺直了。”
与生态搬迁安置点仅一河之隔的天祝县祁连镇祁连村老村庄和旧土坯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振兴发展,让祁连山区许多像邓发斌这样的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满满。这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和行动。
“我们坚持民生为本,科学确定搬迁区域,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用足用活政策,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搬尽搬。”祁连镇党委副书记许广禄说,第一批群众已经全部搬迁住进具有现代功能、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农房住宅,今后两年计划还要完成296户群众的搬迁安置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路径,致富是目的。安居方能乐业,住房安全了,乡村面貌改变了,群众心定了,发展产业就‘有劲’了。”天祝县委书记沈忠道说。
在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的同时,天祝县抓牢抓实后续扶持,紧盯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和劳务输转等多种形式,“一户一策”帮助搬迁群众增收,确保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生活好。
祁连镇在安置点周围培育产业支撑,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高原夏菜、食用菌、人参果、藜麦、乡村民宿、农家乐、传统养殖业等特色产业,确保搬迁群众有就业、生活好。
“对于我们这样的地方而言,生态是发展的底线,也是发展的底蕴。”许广禄说,随着生态不断改善,祁连镇依托独特自然风光,推动发展全域旅游、全季旅游,探索引导群众走“一房两能”的乡村民宿新路子。
把空闲的房子变成钱,这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对于邓发斌这样的搬迁群众来说再好不过:随着周边打造起冰沟河、布尔智草原旅游景区,外地的游客日渐增多,村子的规划设计又独具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推窗见绿,出门游园”,分享生态红利,吃旅游饭一定是发展的必然。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不仅是脱贫致富之路,更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祁连山旖旎的自然风光为山下的人们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优势条件,旅游产业无疑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祁连镇向西300多公里,张掖市肃南县康乐镇榆木庄村坐落在这里,四周群山环绕,奇峰林立,景色宜人,一栋栋红顶黄墙的裕固族特色民宿群尤为引人注目。旅游旺季,这些民宿一房难求,从祁连山中搬迁出来的农牧民如今吃上了“旅游饭”。
“康乐镇六个村共搬迁农牧民120户414人,占肃南全县搬迁户数的40.7%。”康乐镇党委书记贺进贤介绍,目前,搬迁户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主要集中在肃南县城、康乐集镇、村牧业点以及甘州区,搬迁户主要从事旅游服务、养殖、生态管护等,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在榆木庄村,赵雪龙和家人从祁连山搬出后,在政府部门帮扶下,注册成立了肃南县巴扎黑手工酸奶坊,如今他年收入超过10万元,当地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他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康白集镇周边分布有七彩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冰沟丹霞和外星谷等多个景区,发展旅游服务业,优势明显。
“康乐镇党委及所属7个农牧村党支部联合白银蒙古族乡党委及所属3个农牧村党支部,以及中华裕固风情走廊、冰沟丹霞、外星谷和大炼钢铁遗址四个景区党组织组成了康白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联盟党委,以党建引领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贺进贤说。
“我们把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与扶贫治贫、群众增收相结合,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广大农牧民通过生态治理、植树造林、旅游服务等共享生态文明红利,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肃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志剑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肃南县委书记陆思东说:“肃南县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坚决扛起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果。”
祁连山核心区搬迁牧民安勇东感慨,“牧民搬迁出来后,山里人为活动少了,祁连山得到了休养生息,山更绿了,水更清了,野生动物也回来了,祁连山逐渐恢复了原始风貌”。
与生态搬迁安置点仅一河之隔的天祝县祁连镇祁连村老村庄和旧土坯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我的家在很高很高的地方,哎!
马背上的人们能抚摸到月亮。
我的家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哎衣吔衣吔!
温暖的毡房里儿女在成长。
当你从丝绸之路走过,她会留住你的脚步。
当你把祁连山遥望,她会牵引你的目光。”
一曲裕固族歌曲《家园》婉转悠扬,动人心弦。
如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陇原儿女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祁连山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共同奏响着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乐章
(调研组成员:巩炜 李峰 范海瑞 文洁 洪文泉 侯洪建 金奉乾 张海燕 杨方铭 张永刚)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签署强化生态环境科技支撑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甘肃日报》专版刊发我们这十年·生态环境篇:追青逐绿共绘生态文明新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